一、好看的分析图背后的逻辑在哪里?
是好看,估计每个建筑同学电脑里都有文件夹叫做“分析图”,也许是去年存的,也许是昨天,总之,把图拽进去以后,,再没有打开过。。反正也不懂,存图即拥有。。
分析图好看,不如分析图好懂。
许多建筑教学却异常忽略了分析图的表达、就跟题主说的那样,过度追求效果绚丽而轻视分析逻辑。同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不知道要画什么分析图,然后又苦于不知道怎么画分析图,最后还容易出现分析图逻辑前后不接的尴尬状况。
分析图从调研开始就不可或缺,这时候的难点在于把脑海中的信息以图表化的形式,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进行叙述;然后是设计阶段,用分析图表达设计理念,和理念的变化过程;最后设计完成后,还需要分析图来充分表达自己的作品。
今天解释一下分析图这位隐形大佬的踪迹。
一、调研分析图
调研阶段的分析图一般指区位分析,包括:地理位置、所属地区、地块规模等等,可以精准地描述设计的背景情况,还有公共空间、间距、布局等等。
PS,区位分析图不要直接怼地图,可以处理成好看的地图,再加入分析的元素。
除了地理位置方面的分析图,还需要分析当地的历史背景、风俗习惯、人文特色等等,这部分的分析图可以让观众更加了解设计的基本情况,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呀、有什么困难等等,一下子场地就鲜活起来。
在调研阶段要强调逻辑的严谨性,比如运用“SWOT”分析法,SWOT 分析代表环境的优势(strengths)、劣势(weakness)机会(opportunity)和威胁(threats)。
二、设计过程分析图
进入设计阶段,分析图更多的是表达设计概念的推演过程,特别是留学作品集,考官特别注重学生的设计理念进化,因此运用分析图和照片来展示设计的演化过程,显得非常重要。
概念分析图做得比较有趣的要数BIG的,看起来很简单的方块,但是细想它的变化过程极其严谨,通过简简单单的几个方块,就完美地展示了BIG的设计才华,让人惊叹不已。
体块分析图、流程分析图、阵列分析图,都可以用来表达设计概念的演化,大量的图纸累积在一起,每一步都紧扣着上一个图片的逻辑。
三、设计成果分析图
设计完成后,为了让观者更能理解自己的作品,往往需要各方面的分析图来综合展示作品,这比没有突出重点的平面图和效果图要纯粹得多,一下子给自己的设计加了大特写。
设计成果分析图,包括功能分析图,简明扼要地展示内部的功能情况。可以在PS或者AI里绘制功能色块。
流线图(人车分流、动线分析、垂直交通等等),巧用AI里面的各种流线和箭头来制作流线图。
剖面图(剖面分析图、剖透图、轴测图),分为线图、线图+白模渲染等形式。
爆炸图:可以把复杂的建筑体块清晰地表达出来,可以让考官迅速了解整体空间设计,一般是分层轴测图,加上交通、功能、绿化等分析图。可以运用sketchup里面的图面模式来调出各层轴测图,然后在PS或者AI里面加上各种分析要素。
很多同学看国外的分析图觉得很好呀很高级,但是苦于自己完全没理解,不要盲目临摹学习不能理解的分析图,高大上的分析图不一定是特别花哨的,一定要扭转一个观念,分析图不是最炫的,而要追求最全面,分析最透彻的。
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分析图才是好分析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