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鹩哥产地中国
黑领椋鸟(Sturnus nigricollis)Black-collared starling。
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,俗名黑脖八哥、白头椋鸟。分布于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等地,常见于坝区、村镇田边、粪坑、草地以及营巢于大树的枝杈间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广州。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留鸟。常在村落附近的树林、草地、田野间集小群活动,觅食蚯蚓、蝇蛆、甲虫和浆果。4-6月繁殖,在树冠上做巢。雄鸟在繁殖鸣期间的鸣叫声欢快响亮。因善于鸣叫,有人将它作为观赏鸟饲养。它非常通人性。2. 鹩哥原产地
鹩哥大概会在2个月左右开始换毛,这个时期被称作不完全换羽,而一年以后的鹩哥才完全换毛,具体换毛时间会根据气候,喂养条件不同有所提前或是延后。鹩哥通体黑色,头和颈具紫黑色金属光泽。眼先和头侧被以绒黑色短羽,头顶中央羽毛硬密而卷曲,雄性成鸟嘴须发达;额至头顶辉黑色,头侧被以绒黑色短羽。头后有两片桔黄色肉垂;眼下后方部分裸露;上体的后颈、肩和两翅内侧覆羽均为辉紫铜色;下背、腰及尾上覆羽呈金属绿色;飞羽黑色,第2-7枚初级飞羽内翈横贯白斑,飞翔时更为明显;尾羽黑色,沾辉绿色。虹膜暗褐,外圈白色;嘴峰桔红色;跗蹠柠檬黄色;肉垂及裸露脸部黄或深黄色。扩展资料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、常绿阔叶林、落叶、阔叶林、竹林和混交林中,尤以林缘疏林地区较常见,也见于耕地、旷野和村寨附近的小块树林中。常聚3-5只的小群活动,冬季则多集成10-20只的大群。社会性行为极强,若其群中的一只鸣叫,其他鸟则长时间地在附近徘徊鸣叫。鸣声清脆、响亮而婉转多变,繁殖期间更善鸣叫,常常彼此互相呼应。多变,而且能模仿其他鸟类鸣叫、甚至学会简单的人类语言。 主要以蝗虫、蚱蜢、白蚁等昆虫为食,也吃无花果、榕果等植物果实和种子。嗜吃野果。果树上的果实成熟期间,尤其是无花果或类似多果肉的果实成熟季节,常和其他嗜吃果实的鸟类大群光临。也兼吃昆虫,如蚱蜢、白蚁等。原产地:不丹、文莱、柬埔寨、中国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亚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、马来西亚、缅甸、尼泊尔、菲律宾、新加坡、斯里兰卡、泰国和越南。
3. 鹩哥是哪里产的
鹩哥不需要窝,有窝它也不会进,如果怕它冷的话,可以放在室内防风的地方,还可以盖上笼衣。
这种鸟在野外一般会把窝搭在乔木上,而且经常几对把窝做的很近,也有的会在树洞中,经常利用旧窝。窝里会放一些枯草叶、羽毛等,也有的不放东西垫,一窝会产2-3枚卵。
4. 中国哪里产鹩哥
回答:鹩哥产于我国云南、广西和海南省局间地区,数量不多。鹩哥的体形比八哥稍大,全身长约28厘米。全身羽毛黑色,并且有紫色金属色光泽,头的后部,就是耳后,各有一块黄色鲜艳的肉垂,向前延伸至眼下。
这种肉垂的大小,对鹩哥的相貌来说,是很有讲究的。
肉垂小鹩哥接受能力较强,灵巧、敏感,容易学语;而肉垂大的鹩哥则接受能力较差,反应慢。鹩哥的脚和嘴为橙色,两翅有白斑,飞行时更明显。雌雄成鸟羽色相似,形态也差不多,不易区分。鹩哥虽然全身乌黑,但不丑陋,它歌声嘹亮,婉转悦耳,能仿效它鸟鸣叫,又能学人说话。
5. 鹩哥产地在中国什么地方
花鹩哥主要产地在中国南部,中南半岛,雄鸟头部雪白,雌鸟头部为灰色,并且都具有黑色的围脖似的羽毛,个体雄鸟较雌鸟大,公母较易区别。 花鹩哥即黑领椋鸟(Sturnus nigricollis)Black-collared starling。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,俗名黑脖八哥、白头椋鸟。常在村落附近的树林、草地、田野间集小群活动,觅食蚯蚓、蝇蛆、甲虫和浆果。4-6月繁殖,在树冠上做巢。雄鸟在繁殖鸣期间的鸣叫声欢快响亮。因善于鸣叫,有人将它作为观赏鸟饲养。它非常通人性。
6. 鹩哥品种及图片大全
越南鹩哥属于好的品种,学名是印度大鹩哥,越南鹩哥区别于其他鹩哥如海南鹩哥,云南鹩哥等等的体貌特征是耳垂的大小。越南鹩哥耳垂小,海南鹩哥,云南鹩哥耳垂都很大。每年3月份上市的鹩哥基本都属于越南鹩哥。
7. 鹩哥分布在中国哪里
鹩哥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.1——无危(LC)。
2021年,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。鹩哥:是雀形目椋鸟科的鸣禽。体形较大,体重165-258克,体长234-304毫米。全身大致为黑色具紫蓝色和铜绿色金属光泽。特征为头侧具桔黄色肉垂及肉裾,雌雄相似。善鸣,叫声响亮清晰,能模仿和发出多种有旋律的音调。
分布于印度、缅甸、泰国、中南半岛和中国。